感冒之探析
ㄧ、前言 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俗稱感冒,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,一年四季不分年齡性別,不論春夏秋冬皆有可能發病,就中醫觀點認為,是感觸風邪或感觸時行病毒,引起肺衛功能失調,出現鼻塞,流涕,噴嚏,頭痛,惡寒,發熱,全身不適等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外感疾病。因感觸風邪的感冒,冬、春季節氣候多變、冷熱失常、溫差增大時發病率升高,常零散發病,病情較淺,症狀不重,多無其他併發症;因感觸時行病毒而引起的感冒,發病不限季節,有廣泛的傳染流行疫情,起病急驟,病情較重,全身症狀顯著,且可能發生傳變(如中耳發炎、扁桃腺腫大),入裡化熱(高燒不退),合併它病。 二、肺衛之生理 感冒病變部位主要在肺衛,所謂「衛」,以生理而言,指的就是衛氣、表氣,其來源於水穀精氣中質「濁」,性「慓疾滑利」,流動迅速的部份。衛氣不受脈管的約束,而運行於脈外,布散於臟腑組織之間,外達分肉、皮膚,無處不至。衛氣的主要功能,表現在三個方面:1、溫養作用:指衛氣能溫養臟腑、肌肉、皮膚,以維持體溫。衛氣不足,常表現為畏寒肢冷,體溫偏低。2、調節作用:是指衛氣調節腠理開闔,控制汗液排泄的作用,並且能維持體溫的相對恆定。衛氣虛則腠理不固,開闔失常,可見自汗、漏汗。3、防禦作用:是指衛氣具有衛護肌表,抵禦外邪的能力。衛氣行於肌表,使肌膚腠理致密,外邪難以入侵。若衛氣虛,防禦功能減弱,則易感受外邪。在《靈樞•本臟篇》說:「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,充皮膚,肥腠理,司開合者。」「衛氣和,則分肉解利,皮膚調柔,腠理致密矣。」 中醫所謂之「肺」,主氣、主宣發與肅降。肺主宣發,是指肺氣向上和向外宣發、布散的功能活動,主要體現於三個方面:1、是通過肺的氣化功能,排出體內的濁氣,驅除肺和呼吸道的濁氣;2、是將脾所傳輸的津液和水穀精微,布散到全身,外達於皮毛。3、是宣發衛氣,調節腠理之開闔,代謝後的津液化為汗液出體外。所謂「肅降」,即清肅、降下之意。肺主肅降是指肺氣具有清肅下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潔淨的功能。肺主肅降的生理作用主要體現有二個方面:一是向體內吸入自然界的清氣;一是肅清肺和呼吸道內的異物,以保持呼吸道的潔淨。 肺主宣發,外合皮毛。肺的宣發作用能使衛氣津液敷布於肌表乃至全身,從而使之能夠抗禦外邪,啟閉汗孔,調節體溫,潤澤皮毛。當肺衛受到風邪或時行病毒感染,便會產生一些衛表之症,如衛氣受滯的現象,汗腺開闔失常,而有汗出和無汗的現象,一般而言,若挾寒邪,則營陰凝聚更甚,多為無汗,為表實之症。有汗多為風邪傷衛,或挾熱邪,使衛表受傷,衛氣不固,又稱為表虛之症。 三、感冒的辯證 一般感冒,可分為風寒、風熱、暑濕三類。風寒,邪由口鼻、皮毛侵犯肺系,引起肺衛功能失調,肺失宣發肅降。風寒之邪由口鼻經呼吸道直接犯肺,其主要表現為咳嗽、氣急、身重,咳痰清稀、色白,伴鼻塞、惡風寒等,以肺失宣肅為主,而衛陽被鬱之症,如發熱、身疼等並不突出。若風寒之邪由皮毛而入,外束肌表,衛陽鬱閉,則以衛表不和為主,主要表現為惡寒、發熱、無汗、頭痛、鼻塞、全身肢節肌肉酸痛等,而咳嗽、咯痰、氣喘等則相對較輕。而風熱之邪,為風與熱邪合而為病,熱象表現較突出,主症狀為身熱、咽痛紅腫、咳吐黃痰黏稠、口渴、咳嗽、呼吸氣粗而有熱氣。因熱邪易耗傷津液,故陰虛體質患者,尚可見咽乾、痰少而黏難咯出,或乾咳無痰、心煩、舌紅少苔等陰液虧損之症。此外,風熱犯肺,肺失通調水道,風水相搏犯濫,還可引起水腫,此即急性腎炎。暑濕常見於夏季氣候炎熱之時,暑多挾濕,邪犯衛表,衛表不和。臨床表現以身熱、汗出不爽、頭痛身痛、微微惡風、全身困重、心煩、胸悶、噁心等為主。 四、感冒之治療 感冒的治療ㄧ般以宣肺為主,風寒感冒以宣肺散寒為其治則,用藥以辛溫解表為主,如蔥豉湯(輕症)、荊防敗毒散(重症)。蔥豉湯之組成為蔥白、豆豉,皆為發汗藥,煎服法為煎服取汗出。一般輕型感冒以衛表不和為主症,發汗即可痊癒,服用熱水或薑湯,亦能治癒,陰虛患者服用蔥豉湯較佳,因豆豉以黑大豆製成,營養價值高之故,且發汗不會太過不會傷陰。荊防敗毒散的組成為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前胡、川芎、枳殼、桔梗、茯苓、甘草,加薑三片、薄荷少許,煎。重型感冒以肺失宣肅為主症,用藥以風藥為主,用以宣發肺衛之氣,另用前胡、枳殼降氣行痰,協桔梗以泄肺熱、茯苓以除溼消腫。用甘草和裡而發表。此方使肺的宣發、肅降得以協調。 風熱感冒以宣肺散熱為治則,用藥以辛涼解表為主,如銀翹散。銀翹散為辛涼平劑,以金銀花、連翹、荊芥、薄荷、豆豉辛涼解表,兼以清熱解毒;蘆根、牛蒡子、生甘草清宣肺氣、利咽化痰。 五、臨床體會 感冒在臨床上常不是教科書上所寫的那回事,因病人來時其症狀可能很輕,也有可能是瘟疫邪毒,如腮腺炎、麻疹、水痘、手足口病、甚至是最流行的登革熱,因初起症狀類似不易區別,所以藥不要開太久,免得誤治。瘟疫邪毒病性屬熱,且由衛氣營血傳變快,故應加強辛涼解表、清熱解毒之方。且風寒易入裡化熱,如一般感冒可能轉為肺炎而致高熱不退,此為熱入氣分,黃芩、石膏、大青葉等辛涼重劑清熱之品必下,且須小心熱入營血熱陷心胞之症。感冒原本常發生於冬、春季節氣候多變之時,現今夏季多高熱,人們喜待密閉之冷氣房中,在屋內、屋外溫差甚大、密閉空氣不對流的情形下,罹患感冒的機會大為增加。感冒患者常有口乾、眼澀、乾咳等症,實因冷氣房中空氣乾燥之故,酌加滋陰之品,如玄參、沙參、麥冬、天花粉、生地等。感冒挾濕中醫治法較西醫為優,身重痛、苔白膩為其必見之症,此症病程較長,可用蘆根、滑石之流,使滲濕於熱下,加速其痊癒。 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,邪即風邪,氣即肺衛之氣,故預防感冒,首要工作即為增強肺衛之氣,可用玉屏風散來益衛固表。不過,隨著季節的變化,預防感冒的藥物在冬春季節可用貫眾、紫蘇、荊芥;夏季用藿香、佩蘭、薄荷。常用食品如蔥、大蒜、薑、食醋亦有預防作用。 參考文獻 1、 吳福明、謝明輝合編:醫方集解,台北:世一書局,1993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