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經後期之診治

 

李耿誠醫師

中醫婦科醫學雜誌 14期 ( 2010/06) , 30-34

摘要
月經後期與下視丘性排卵障礙有關,可依血虛、陽虛、陰虛、寒凝、氣滯、痰阻等辨證分型治療。筆者提出月經後期應以虛為主,肝鬱氣滯、痰濕瘀阻為兼症治療之,處以補陽藥應配加滋陰之品,處以補陰藥應加溫陽之品,以利陰陽轉化,來促使排卵使月經至。

關鍵詞:月經後期、天癸、衝任、閉經

一、定義
月經周期延後七天以上,甚或四、五、十日一至,也有的二、三個月一行,連續出現三個週期以上者,稱月經後期或稱經遲。
二、月經生理
《素問、上古天真論》:“女子七歲,腎氣盛,齒更髮長;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,故有子…,七七任脈虛,太衝脈衰少,天癸竭,地道不通,故形壞而無子也。”這說明腎氣、天癸、衝任、臟腑、氣血、經絡等協調作用於子宮,而後才有月經。月經的產生,腎氣起著主導作用,天癸是促使月經產生的重要物質。衝任聚臟腑之血輸於子宮,使化為月經,依期而下。

  月經的成分主要是血,血的生成,統攝運行,有賴氣的生化與調節,同時,氣又依靠血的營養,因此在產生月經的機制上,氣血是最根本的物質基礎。氣血來源於臟腑,臟腑之中,心主血,肝藏血,脾統血,胃主受納腐熱水穀,與脾同為氣血生化之源。腎藏精,精微氣血生成之主。肺主一身之氣,朝百脈而輸精微,故臟腑氣血為月經產生的重要機制。

  月經的血呈現週期性的排出,且排出有一定的量,這就是天癸的作用。天癸, 男女皆有,是關係到人體生長、發育、生殖的一種陰精,源於先天之腎氣,又賴後天水穀精氣以滋養,逐漸發展成熟而存於體內。《景岳全書、陰陽篇》:“元陰者,即無形之水,以長以立,天癸是也,強弱繫之,故亦曰元精。”所謂無形之水,非肉眼可見,是異於血、尿、汗、唾液、淚液等有形之水。這與生殖系統之內分泌激素,有相似之處。

  有正常的下視丘、腦下垂體、卵巢功能以及正常的子宮與通暢的陰道,才有正常的月經。下視丘分泌性腺激素釋放荷爾蒙(GnRH),刺激腦下垂體分泌性腺激素,包括濾泡刺激激素(FSH)與黃體成長激素(LH),性腺激素再刺激卵巢排卵以及分泌卵巢荷爾蒙。在排卵前(濾泡期),卵巢分泌雌激素(主要為E2),排卵後黃體形成、分泌黃體素(P)。子宮內膜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出現增殖期,排卵後在黃體素的作用下則變成分泌期,準備接受受精卵的著床。若在此月經週期未懷孕,黃體功能在排卵後9∼11天開始退化,雌激素與黃體素濃度會下降,之後子宮內膜剝落由陰道排出,便是月經。

三、月經後期之病因病機
月經後期就是天癸、衝任、臟腑、氣血發生問題,一般可分虛證和實證。
(一)虛證:(1)血虛:營血虧虛,衝任不充。體質素弱營血本虛,或脾氣虛弱 生化不足,或因病、久病、多產,耗傷陰血。
(2)陽虛:陽氣不足,臟腑失於溫養,生化不及,衝任不盛。體質 怯弱,陽氣本虛。或久病、房勞損及腎陽。
(3)陰虛:真陰虧損,虛熱內生,水虧血少,衝任不足,以致血海 不能及時滿溢。素體陰虧,或久病傷陰,情志過極,陰津暗耗;
或房事不節,損傷腎精。
(二)實證:(1)寒凝:外感寒邪或內傷生冷,血為寒凝,阻滯衝任。經期產後, 調攝失宜,或感於風寒邪氣;或傷於生冷食物,或誤用寒涼藥 物。

(2)氣滯:情志不舒,氣機鬱滯,血不暢行,滯澀衝任。素多擾 恚,氣機鬱結。
(3)痰阻:痰濕停精,壅滯衝任,使血海不能如期滿溢。脾氣素 虛,運化失常,聚濕生痰;或體質肥胖;多痰多濕;或嗜食 肥甘,釀生痰濕。

  西醫方面認為,排卵後約14天月經至,若“下視丘—腦下垂體—卵巢”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完整性被干擾,使卵巢有排卵障礙(卵巢不排卵或間隔較久的時間才排卵),造成整個月經週期濾泡期過長,導至月經週期延長即所謂的“月經後期”。臨床上常見的病症有:下視丘分泌的GnRH過少、泌乳激素過高、多囊性卵巢症候群、卵巢衰竭。其中最常見的是下視丘分泌的GnRH過少,下視丘分泌GnRH的功能會受到大腦其他部位來的訊息,例如情緒緊張、壓力過大、營養狀況不良所影響,造成GnRH下降,阻礙排卵。

四、辯證論治
1、血虛型:月經量少,色淡紅,或小腹綿綿作痛,面色蒼白或萎黃,頭暈眼花,心悸失眠,或手足發麻。唇舌淡白,脈細無力,一副貧血樣。

(1)治則:益氣補衝調經。
(2)方藥:小營煎、人參養榮湯、歸脾湯、補中益氣湯、歸地滋血湯。
1小營煎(當歸、熟地、芍藥、枸杞、炙甘草、山藥):為性味平和之方, 不寒不燥之方,若單純月經後期即可用。
2人參養榮湯:氣血兩虛,脾肺俱虛,寢汗發熱,肢體瘦倦,食少作瀉用之。
3歸脾湯:思慮傷脾,不能攝血,有健忘、怔忡、心悸、盜汗可用。
4補中益氣湯:勞倦傷脾,氣虛較明顯,補中氣以生血之。
5歸地滋血湯:氣血兩虛用。

2、陽虛型:月經量少或正常,小腹冷痛,喜暖喜按,形寒肢冷,腰膝冷痛。小便清長,大便溏薄。面色白,舌淡胖嫩,脈弱無力。
(1)治則:溫腎壯陽補衝調經。
(2)方藥:右歸丸(熟地、山藥、山茱萸、枸杞、鹿角膠、菟絲子、杜仲、當 歸、肉桂、附子):氣虛可加人參,陽虛內寒可加艾葉、吳茱萸、乾薑,或 用溫經湯亦可。亦可加肉蓯蓉、紫河車、補骨脂,加強補命門之火。

3、陰虛型:月經量少,經色深紅、質稠黏或有小血塊。顴紅潮熱,盜汗骨蒸。口燥咽乾,或五心煩熱,或頭暈耳鳴,或心煩失眠,舌光紅無苔或苔少,脈細數。
(1)治則:滋腎養陰,益衝調經。
(2)方藥:左歸飲、加減一陰煎。
1左歸飲:陰虛火不旺可用。
2加減一陰煎(生地、熟地、麥冬、芍藥、炙甘草、知母、地骨皮):陰 虛火旺可用,若火旺症狀較多可加丹皮、黃柏涼血瀉火,當歸養血調經。

4、寒凝型:月經量少或正常,經色暗紅,質正常,有血塊,小腹冷痛拒按,得熱則減。面色清白,或肢冷畏寒,唇色黯紅,舌紫而黯,或有瘀點,脈沉緊或沉澀。
(1)治則:溫經散寒,活血行滯。
(2)方藥:溫經湯:寒凝血不通暢可酌加活血、破血之品,如延胡索、紅花、 蒲黃、五靈脂;或加強溫熱之品,如艾葉、乾薑、肉桂、附子等。

5、氣滯型:月經量少或正常,色質正常或色紅質稠,行而不暢,或有小血塊。小腹脹痛,按之不減。精神鬱悶,胸協脹滿不舒,時欲嘆息,或胸悶協脹或乳房脹痛。舌質正常或偏紅。苔正常或薄黃。脈弦或弦數。
(1)治則:理氣行滯,活血調經。
(2)方藥:柴胡疏肝散:裡氣之品可酌加木香、烏藥、砂仁、青皮、鬱金等; 活血之品可配加丹參、桃仁、益母草、蒲黃;氣鬱化火可加丹皮、黃耆、 梔子。

6、痰阻型:月經量或多或少,經血夾雜黏液。色淡、質稠,或平時帶多質稠。平素咳嗽多痰,或體質肥胖,或脘悶嘔惡,或眩暈心悸,苔厚膩、脈弦滑。
(1)治則:燥濕化痰,活血調經。
(2)方藥:蒼附導痰丸(蒼朮、香附、枳殼、茯苓、半夏、陳皮、膽南星、神曲、甘草)加當歸、川芎,或益母草、雞血藤、懷牛膝、紅花等澤蘭之品; 若脾虛甚可用香砂六君子湯;濕痰化熱可加四妙散、晚蠶砂;若有寒濕之 症,可加菖蒲、生薑、附子等。

五、臨床體會
  一般月經後期的病人,最先的診斷必定是排除妊娠。
月經後期是否要催經? 來中醫求診的患者多數是想調經,將月經週期調整正常以便如時排卵,所以診治上以補養臟腑氣血、調養衝任為主。患者有時會要求能將月經提前,可投以補腎活血化瘀之品。西醫則處以催經針、催經藥或排卵藥,催經針、催經藥成分為大劑量之黃體素,打催經針可能3∼5天月經至,吃催經藥則需吃5∼7天,服藥時子宮內膜增生,停藥後子宮內膜剝落,月經至。排卵藥成分為Clomiphene,主要以抗雌激素作用誘發排卵。

  若月經中斷達三個月以上者稱為閉經,須抽血檢查FSH與泌乳激素。泌乳激素由腦下垂體分泌,過高會抑制GnRH的分泌而造成延遲排卵或無排卵。若泌乳激素過高,在250ng/ml以下可用Bromocriptine 或 Cabergoline來抑制泌乳激素的分泌,若泌乳激素濃度超過250ng/ml通常代表有腦下垂體腺瘤,須檢查判定是否手術。中醫方面認為泌乳激素過高,可處以疏肝理氣、調補肝腎之法。若FSH過高,代表卵巢衰竭,一般更年期、停經期婦女有之;若發生在40歲之前的婦女,稱早發性卵巢衰竭;若在30歲之前發生,則應作染色體檢查。早發性卵巢衰竭,應調補腎陰腎陽及補充骨鈣質以避免骨質疏鬆。若FSH正常,則為下視丘性閉經症或多囊性卵巢症候群。下視丘性閉經症,可用上述所提之中醫辯證分型治療。

 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,血中的LH及雄性素過高,症狀為無月經、月經稀發、肥胖、多毛、長青春痘;西醫治療用Clomiphene、Metformin(降血糖用藥)或性腺激素(FSH、HMG、HCG)來刺激排卵,若不想懷孕,可週期性使用黃體素或避孕藥,使子宮內膜定期剝落。中醫的治療重點則是放在肥胖痰濕上,若能使患者體重下降10%,治療效果會極為顯著。

  在臨床上月經後期的患者以虛實夾雜的病人居多,應以虛為本,故先辨陰虛或陽虛,再視有否肝氣鬱結或痰濕火氣等兼證的情形。《婦人規》云:“調經之法,但欲得其和平…,調經之要,貴在補脾胃以資血之源;養腎氣以安血之室。”故用藥應以補虛為主,陰虛為主的病人,在滋養陰血藥中,應加溫陽祛寒之品,以利陰陽轉化。陽虛為主的病人,在補腎陽藥中,應加滋陰之品以防過燥傷陰。調理療程以三個月經周期為佳,經期及經後應避免服用苦寒辛散之藥食,月經後須溫補氣血轉化陽氣以利排卵。

參考文獻
1、吳福明、謝明輝合編:醫方集解,台北,世一書局,1993。
2、羅元愷主編:中醫婦科學,台北,知音出版社,1994。
3、清、傅山撰,郭芳注譯:傅青主醫學,北京,學苑出版社,2002。
4、夏桂成主編:中醫婦科理論與實踐,北京,人民衛生出版社,2003。
5、明、張景岳著,羅元愷點注:婦人規,廣東科技出版社,2000。
6、張文康主編: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—羅元愷,北京,中國中醫藥出版社,2001。
7、陳長安編著:常用藥物治療手冊,第40期,台北,全國藥品年鑑雜誌社,2009。
8、顏兆熊編著:婦科常見疾病,台北,金名圖書有限公司,2008。
9、陳子江、劉嘉茵主編:多囊性卵巢綜合症—基礎與臨床,北京,人民衛生出版社,2009。
10、張明揚等編著:不孕症及生殖內分泌學,台北,合記圖書出版社,2007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op